新华社石家庄3月8日电(记者白林)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历时五年多的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发掘工作日前结束,这是河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考古发掘工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时期的文物遗存,对河北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据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河北段全长463公里,途经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的25个县市,工程所经区域为太行山前古文化埋藏的核心地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共发掘97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勘探面积43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743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5772处,古墓葬2633座,出土瓷器、陶器、铜器、金、银等文物20390件(套)。
据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介绍,这次考古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夏时期遗存的集中发现,充分证明了太行山前平原地区是夏时期居民生活的重要区域,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与山东、河南、晋中南以及北方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融合交流的关系。
“去年在赞皇西高墓地发现了9座北朝赵郡豪门望族李氏家族的墓葬,墓中出土陶俑、青瓷、铜器、铁器、墓志等随葬品500余件,是目前已发现少有的时代明确、规模较大、排列有序的北朝大型家族墓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谢飞说。
此外,新石器时代考古基本确立了后岗一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和分布范围,战国及汉代墓葬发掘为墓葬制度、埋葬习俗、随葬方式、墓葬结构、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等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唐、宋瓷器的批量出土丰富了河北瓷器窑系的研究内容。(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