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亚光 张云龙 叶前
纵观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吸收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并凭借耀眼的经济增速博得世界关注。然而,未来五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世界将见证中国向“世界市场”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以廉价的产品加工出口被称为“世界工厂”。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的决策者已意识到这种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已捉襟见肘。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性衰退更是让该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出口骤降,部分工厂关闭或停产。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在近年引发大量讨论和争议,亦逐渐形成共识,即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缺乏核心技术、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中国必须转向刺激内需,从而形成外需、内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正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这份草案同时提出,要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从内需动力到体制改革,种种迹象均显示中国未来更加向消费倾斜的增长模式。
分析人士指出,以此为起点,中国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的成功转型也必将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这个“增长型经济体”将有更好表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说,“依靠持续快速增长的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体量的国家。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才大有作为。”
金柏松说,中国的转型不仅惠及自身发展,还会提振贸易伙伴的经济、就业等,对于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很有利。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在继续为世界提供商品的同时,也逐步开放自己巨大的市场,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为其他国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和就业机会,使许多经济体受益。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贸易总量也已占到世界贸易的十分之一。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说,在今后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整个国内市场可能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届时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更大。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消费、投资、净出口为经济增长分别贡献3.9个、5.6个和0.8个百分点。不断扩大的内需也促进了中国进口,2010年中国进口总额达1.39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新五年规划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市场”的更激动人心的前景。
参与起草“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家刘鹤指出,过去30年,中国面对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抓住并用好了成为全球制造大国的历史机遇。现在,在全球总需求萎缩、中国市场加快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正形成创新发展的模式,迎来了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历史机遇。
不过,实现向“世界市场”的又一次历史转型对中国来说绝非易事,释放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依然面临多重困难。
虽然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社会保障网络不完善、销售网点覆盖不足、消费信贷市场欠发达等因素都制约了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释放。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一份研究报告曾经强调,中国需要一个向消费者倾斜的发展模式,“中国领导人必须在多个方面从政策上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将鼓励私人消费的比较直接的措施、国家医疗卫生和养老金制度的根本改革、以及经济基本结构的全面改革结合起来。”(完)(参与采写:姜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