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熊争艳 孙奕 岳德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10日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
“从中国国情出发,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吴邦国当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这样说。
报告以较大篇幅阐述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这当中最重要的经验有五条,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吴邦国说,“我们的一切法律法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我们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其他经验还包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北京的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表述体现了很强的“中国特色”。中国社科院政治所所长房宁表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统一”。
“西方有个‘三权分立’,那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国有个‘三统一’,这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房宁说。
西方有人质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甚至已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中国共产党在部署改革开放之初,就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并十分注意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房宁认为,总体上看,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相互适应的。
与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也不可能有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李君如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不是改变这些制度。
“需要变革的是在这些政治制度下,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民主和法制精神的具体制度和做法。”李君如说。
房宁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自己的“路线图”,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既要保障人民的权利、自由,使社会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要集中民智、民力,统筹兼顾,实现国家的战略性发展。
房宁同时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仍在向前延伸,还需要根据条件、任务和环境,包括国际环境,来决定改革的策略和进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事先人为地制定一个时间表,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房宁说。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在当今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和多变,既给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出新问题,也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李君如指出,中国民众对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期盼日趋热切,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民众不仅要拥有发展经济的自主权,还要拥有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实现这‘四权’,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李君如说。
一些代表委员还提出,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新动向以及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直接紧密。国内民众接触的信息更多,对一些问题的关切和认识更深,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增加了期盼。”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常修泽说,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都是第一次被非常明确地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的“改革”篇章。对比之前的五年规划或计划,“十二五”规划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要超越以往侧重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完全不同的改革布局”。
来自黑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本公认为,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选择的政治文明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下一步要在实践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