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吕秋平 郑茜 曹霁阳
提及中国旅游日,27岁的岳中彬显得有点茫然:“中国旅游日?一点儿都不知道啊。”
岳中彬在黑龙江省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虽然是旅游爱好者,但正在为工作打拼的他已经几乎两年没给自己放过假了。
“我们这个年龄,正是努力奋斗的时候,基本把时间都交给了工作。今年的旅游日不放假,我只能在工作中度过。”他说。
今年4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宣布将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作品《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以宣传和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政府的重视,并未使普通民众感受到第一个中国旅游日带来的变化。在当前中国快速发展并竞争激烈的阶段,许多中国人感觉在生存的压力下,无力也无暇去享受旅游的乐趣。
与岳中彬一样,在山东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项媛的第一个旅游日也在工作中度过。27岁的她刚刚领证结婚,房贷压力让她没有了旅游的心情。
“每月1800元的房贷让我像上了弦一样,一周工作六天。即便休假也无心去旅游。”她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分析认为,时间、金钱和政策环境是影响国民旅游的三个主要因素:
时间方面,随着双休日的实施和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中国的公共假期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9天增加为115天,极大地保障了公众休息和生活;金钱方面,中国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政策方面,2009年底,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戴斌认为,“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正是在政策环境方面鼓励大家逐步增强旅游意识,享受生活。
统计数字显示,过去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1.57万亿元。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还是“奢侈”的代名词,旅游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只有4%左右。
除了工作和生活压力,旅游的高成本和旅游景点的服务也是现代“徐霞客们”出行路上的“拦路虎”。
网民“小破孩爱旅游”在新浪微博中说:“希望更多景区能让老百姓游得起、想去游,而不是去之前摸摸自己的钱袋子或者担心到景点人太多就放弃旅游的想法了。”
对于普通民众的担忧,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说,虽然旅游休闲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民生活,但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生活的许多基本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很难在观念上产生对于旅游的迫切需要。
另外,旅游也是一种消费,吃、住、行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在中国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旅游仍是一种相对奢侈的消费。
马广海表示,在当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中国人旅游观念的改变不仅需要政府的宣传和推动,也需要时间从根本上打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旅游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休闲消费行为,也是对世界的探索。这次中国旅游日的主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突出了中国传统的“知行结合”理念。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说:“目前来看,国家对中国旅游日的宣传还很不够,很多人还不了解、不知道今年开始设立中国旅游日。”
董鸿扬认为,中国应该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挖掘、丰富中国旅游日的内涵,弘扬旅游文化,充分发挥节日文化资源,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记者孙伟丽、张舵参与采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