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90|回复: 0

探寻中非海上丝绸之路 -- 访中肯联合考古队纪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4: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在线记者丁邦英报道)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肯尼亚政府国立博物馆共同实施的中国援助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消息传开后,受到中肯两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为满足媒体受众的信息需求,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往肯尼亚海滨古镇拉穆。
“‘丝绸之路’已经被诸多文艺作品介绍与讴歌,在国内可谓是耳熟能详。但所介绍的基本都是陆上”丝绸之路”,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却凤毛麟角,因此国人了解的也就相对较少……”。在拉穆古镇的中肯联合水下考古队中方营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负责人、中方队长赵嘉斌先生面对记者如是说。
image001.jpg
图一 中方水下考古队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
坐在一旁的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方副队长栗建安因饱受非洲烈日照射与海水浸泡,黝黑的皮肤看上去已经与黑人差不多。他紧接着赵队的话茬补充说说,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路途更遥远,延续时间更长,而且海上船队运输的商贸物品量与陆地上骆驼队的运输量更不能同日而语。
image003.jpg
图二 陆海“丝绸之路”显示图
为更清楚地佐证上述观点,他们向记者提供了上面这张陆海“丝绸之路”显示图。途中深色图标为陆上“丝绸之路”,全程从西安到土耳其截止。白色图标为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开始环绕南亚各国,西北直通埃及、土耳其,西南直抵非洲肯尼亚。显而易见,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几倍于路上陆上“丝绸之路”。
肯尼亚是郑和下西洋的终极国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远的目的地。肯尼亚国立博物馆高级官员、肯尼亚国家水下考古领头人克里亚马先生谈及郑和船队抵肯史实时表示,中国船队早在14世纪抵达肯尼亚拉穆群岛及马林迪海域,充分证明肯中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据此,肯尼亚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最早到达东非肯尼亚的是中国人,而不是阿拉伯人和西方人。他说,与西方欧洲国家不同,中国人到肯尼亚是进行公平贸易和交朋友,而不是过来统治肯尼亚人。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是非洲人民的好朋友,好兄弟!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中方派遣了水下、陆上和课题研究三个考古队与肯方联合实施本次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项目从2010年开始将持续三年。考古内容包括对确认的1-3处沉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水下考古部分);对马林迪市及周边地区的23处陆上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初步定为1600平方米(陆上考古部分);对以往由肯尼亚考古机构和外国考古机构在肯尼亚沿海地区发掘和调查过的27处古代遗址中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进行调研(课题研究部分)。此外中国还负责为肯尼亚提供相关考古专业设备,培训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此次考古合作项目旨在寻求中肯两国历史交往的新发现,同时帮助提升肯尼亚考古成果及水平。双方商定此次合作考古期间所发现的文物全部归肯方所用,中方可以借用所需文物用于研究和展览,肯方不再向中方收取租借费。
肯尼亚国立博物馆十分感谢和欣赏中国援助拉穆地区考古项目。在回答记者肯尼亚政府为什么选择中国联合参与该项目的原因时,克里亚马先生告诉记者说这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是因为这次考古项目内容主要涉及中肯两国交往历史,所以与中国合作必然会胜过与任何其他国家合作;再一点就是肯尼亚曾先后与英国和美国开展过联合考古项目,实践证明欧美国家对东非沿海考古挖掘出的文物缺乏了解,随便举个例子,此前曾挖掘出一件古陶罐,他们面对陶罐一无所知,束手无策,最后还是中国专家做出了明确鉴定:这是一只来自中国的古陶罐,年代为14世纪,而且考证出这件陶罐当时的名称。此外,中国在考古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设备,加之肯尼亚人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思维模式接近,容易合作沟通。克里亚马告诉记者说,这是肯尼亚首次选择东方大国合作考古,而且中国还提供了先进设备,为肯尼亚培养了考古专业人员。肯尼亚坚信自己的选择,同时对这次考古合作成果寄予了比以往更大的期望。
中方水下考古队抵达拉穆后,在设备还没有抵达的情况下,就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水下考古勘探。短短几天内,就从海里打捞出两件陶罐,经初步考证,陶罐来自阿拉伯国家,沉没年代大约为14世纪。虽然陶罐与中国无关,但双方对这一打捞成果都很受鼓舞,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image005.jpg
图三 中国水下考古队从海底新打捞出的14世纪阿拉伯陶罐
为了探寻与考证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参加中肯联合考古项目的中方水下考古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与肯方水下考古队一起对确认的1-3处沉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被确认的沉船遗址之一就是拉穆海域,在这里曾经发现不少中国古代瓷器、瓷片,而且当地至今还生活着有中国血统的人群。目前正在中国学习的莎莉法(Mwamaka Sharifa Lali小姐就是拉穆海域帕特(PATE)岛人,据报道,莎莉法到中国之前通过医学鉴定证明她确实是中国血统。赵嘉斌队长就此表示说,相传郑和船队在肯尼亚拉穆群岛海域有船只沉没,希望在这次联合考古项目中对此能有新发现,如果有那就是最大成果,也将是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突破。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目标,赵队长补充说,只要有新发现,不管是否与中国有关,都应被视为此次联合水下考古项目的新成果。
肯方水下考古负责人克里亚马就此引证说,在拉姆海域的帕特岛上现在确实有与中国人相貌非常相似的当地居民,传说有中国古商船在拉姆海域沉没,幸存者漂流到帕特岛成婚繁衍,代代相传,留下了这些中国血统后裔。他热切希望在这次联合考古项目中能对中国古沉船有新发现,;一则可以确认和还原岛上现存中国后裔的名份;二则为肯中两国悠久交往史提供更有力证据;三则通过打捞沉船研究学习古代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
听完中肯双方水下考古负责人的介绍,引发了记者对帕特岛的极大的兴趣。次日一早,便租上汽艇,在海上航行55分钟后抵达帕特岛。

image007.jpg
图四 海面上来回穿梭的当地货运帆船
image009.jpg
图五帕特岛附近茂密的红树林,这是鸟类赖以迁徙繁衍的暖巢
记者一上岸就引发岛上居民的好奇和围观,经友好交流之后,接下来就是阵阵笑声和掌声。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我们被带进了莎莉法小姐(目前正在中国上学)的家。一见莎莉法小姐的母亲巴拉卡(Baraka Mohamed Shee)女士,她的五官长相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确实像位中国后裔,就是她带给了莎莉法小姐的中国血统。听说我们是来自中国,巴拉卡女士热情有加,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image011.jpg
图六 巴拉卡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巴拉卡.女士说,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有中国血统,所以见到中国人总是感到特别亲切。采访中她向记者表达了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希望这次联合考古项目获得成功,弄明白为什么她的中国祖先会来到肯尼亚的拉穆,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给自己身份弄个答案。二是希望正在中国学习的女儿学业有成,将来留在祖籍国工作,这样她就可能有机会到中国去看看。老人言语不多,但情真意切,使记者很受感动。

我们又找到了巴拉卡的前夫拉利先生,他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渔民,经常裸潜10到海底抓章鱼。“你们是中国来的吗?那你们肯定应该知道莎莉法的名字吧?她是我的女儿,现在正在你们中国学习呢!”。没等记者提问,拉利就先开了口。旁边邻居告诉记者说,拉利非常在意他是莎莉法的父亲,他还因为前妻巴拉卡在接待前来拜访她的中国客人时没有提及他是莎莉法的父亲曾大动肝火,可能是因为他感到他的前妻有中国血统受人关注而他却没有。
听了邻居的介绍后,记者与他交谈时尽量多提及他是莎莉法小姐的父亲,这使得拉利非常高兴,谈兴大增。他告诉记者说,在附近海域确实曾经发现一些沉船的证据,船板已经破碎和漂浮。他说在拉穆岛有个叫阿里的人曾经常在拉穆沿海潜水,在沉船地点收集到很多罐子和一些其它沉积物品,并先后将它们卖给了拉穆和蒙巴萨的旅馆。据此他相信肯定在附近海域有中国古沉船,他的前妻肯定也就是沉船幸存者的后裔。
image013.jpg
图七  记者现场拍摄的拉利特写照

image015.jpg
图八 莎莉法哥哥接受记者采访
莎莉法的哥哥(当时忘记记下他的名字)得知我们在采访他的父母,也特地赶过来,要求接受记者采访。

这位哥哥一看就是个愣头小子。他对记者说,知道妹妹在中国一切都好,他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但是,他话锋一转,接着说:我和我妹妹同父同母,妹妹有中国血统,我肯定一样也有中国血统,为什么妹妹能去中国上学,我却不能?我很热爱中国,更希望中国能满足我去中国的愿望。

哥哥的一席话,引起了围观人群的一阵笑声。一直沉默着站在一旁的马嘎纳先生突然走上前来,主动要求对记者说几句话。他说,不应该笑话莎莉法哥哥刚才的讲话,其实在帕特岛,乃至拉穆周边岛屿,有不少人都长得像中国人,比如他本人就有许多人说他长的像中国人,所以说有中国血统的人肯定不只是巴卡拉母女。这里与中国万里之遥,为什么会有中国后裔?所以说附件海域有中国古沉船的流传肯定是有根据的,况且已经先后发现了与沉船有关的不少见证物。他说,得知肯中两国联合开展拉穆地区考古项目的消息后,拉穆群岛的人都非常兴奋,希望他们能最终找到沉船遗址并打捞成功,所有拉穆群岛的人都会为他们祈祷!
因为停留时间有限,记者结束采访转往shangga岛(上嘎岛,又译为上加岛)。在拉穆古镇记者就听到了不少关于上嘎岛的传说,许多当地人都说上嘎就是上海的意思,因为hai(海)当地人发音不准,所有延读为上嘎。据传当时最早抵达这个孤岛的人来自中国上海,因而将该岛取名上海岛,当地读音为上嘎岛。虽然此类流传很难得到证实,但是还是引发了记者前往岛上看一看的兴趣。
由于上嘎岛与帕特岛还有相当的距离,加之岛上高温近摄氏40度,步行前往肯定不可能,于是通过向导紧急联系租用岛上唯一的一辆汽车。因为岛上手机没有信号,无法联系,经商量,只好改为乘毛驴前往。

image017.jpg
图九 记者初次骑上毛驴代步很难找到平衡
也许是天气炎热的原因,毛驴行走慢慢腾腾,尽管一旁牵驴的人不惜用鞭子抽打,驴仍然是不紧不慢,委实着急。就在这时,有人紧急叫停,告诉说已经联系上那辆岛上唯一的一辆汽车了,马上过来。我的心情顿然轻松下来,原来这骑驴比行走还累、还慢。我把毛驴交还给主人,主人骑上后,毛驴突然变了个样,撒开蹄子欢快的跑着离开了,原来毛驴也吃生!
到了上嘎岛后有马上被岛上的一群小孩围住。因为在拉穆到处听说上嘎就是上海的意思,为了证实,我们首先就向孩子们提问:知道上嘎是什么意思吗?上海!孩子中大约有一半脱口而出,另外的或傻笑,或不语。上海在哪儿呀?记者又接着问,中国!这次回答的孩子多了起来。记者又问一旁的大人,孩子们说的上嘎就是上海对吗?回答说对不对他们也不知道,只是岛上的人很久以来都这么说。就在记者与大人们聊天的时候,在随行的当地聘用记者巴哈吉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 “Shangga ShanghaiShanghai ShanggaShangga Kenya Shanghai Chinawe love Shanghaiwe love Shangga……(歌词大意是“上嘎是上海,上海是上嘎,上海在中国,上嘎在肯尼亚,我们爱上海, 我们爱上嘎……”。记者当场录下了孩子们稚嫩的歌声,相信在电台播放后会是听众的一个兴趣点。

image019.jpg
图十 孩子们在当地聘用记者组织带领下齐声歌唱“上嘎—上海”
image021.jpg
图十一 岛上民房以珊瑚礁砌墙,用椰树叶盖顶,门窗带有中国农村老式民居风格
上嘎岛上的中国古墓有过诸多报道,也被列为这次中肯联合考古的项目之一。当地向导穆罕默德带领记者来到一座中国古墓前,告诉记者说,中国考古队曾经来这考察过,也有零星中国人来这儿参观过。一直传说这个岛上最早的先民是中国人,据说来自中国上海。由于年代久远,岛上现在只留下了几处中国古墓遗迹,这就是其中的一座。记者环顾了一下眼前的这座古墓,总觉得不太像中国墓葬。问他为什么选择这座古墓让我们参观,他说因为他与这座古墓有过关系,而且完全可以见证它确实是中国古墓。通过介绍了解,原来穆罕默德的爸爸在拉穆国立博物馆工作,他爸爸退休时,当时是泥瓦工的穆罕默德就顶职进了拉穆国立博物馆,其后多次随肯尼亚考古人员到过帕特岛考察中国古墓。穆罕默德指着墓碑右侧残裂的砖围子对记者说,就是在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块刻有中国字的石块,因为不认识汉字,所以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1984年,因为干过泥瓦工,拉穆博物馆派他带领人来到这座古墓,由他亲自拆卸了那块刻有汉字的石块。他说,他就是这座中国古墓的见证人之一。石块现在在那儿?记者问。他回答说,取出后马上就由拉穆博物馆上交给了蒙巴萨国立博物馆,现在肯定应该还存在那儿。
image023.jpg
图十二 穆罕默德向记者指点刻有汉字碑文的石块位置
穆罕默德对自己的介绍充满自信,使记者对古墓的第一印象也产生了动摇,看来只有找蒙巴萨博物馆和考古队求证。正要转往其它中国古墓看看时,租用汽艇的司机急急忙忙赶了过来,说马上海潮要来了,要求尽快返回拉穆。考虑到海上航行安全第一,于是只好意犹未尽地匆匆离开了帕特岛,结束了这次探寻中非海上“丝绸之路”的采访行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