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7|回复: 0

日本大地震劫难警示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4 09: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记者


卫星拍下了一组日本大劫难前后对比图:

一边是绿野千里,一边是满目疮痍;

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断垣残壁;

……

同一座岛屿上,顷刻间面目全非,在那猝不及防的一瞬间——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一个骤然凝固在日本东北沿海一所小学挂钟上的时刻,一个对日本人民刻骨铭心的时刻。

特大地震,里氏九级。地轴因此偏移约16.5厘米,时间在每天中缩短1.6微秒,地球因之发生了“乾坤挪移”。

超强海啸,以两倍于普通海啸的抵岸流速,吞噬了日本东北三县沿海,环太平洋53个国家和地区拉响警报。

严重核泄漏,白色的云团随着爆炸声腾空而起,因核辐射疏散的范围从10公里延至20公里,再到80公里……持续多日的紧张与不确定导致多国民众恐慌,为全球核安全管理敲响沉重的警钟。

三大劫难接踵而至,日本列岛灾情惨烈,世所罕见。

开裂的地缝,咆哮的巨浪,扭曲的桥梁,核爆炸的阴云……这些曾出现在电影《2012》里的镜头竟如此真实地出现在日本的国土上。灾难的不期而至与人类对未知的忧虑竟如此地不谋而合。

截至3月23日——震后第12天,9408人确认死亡,14716人失踪,30多万人无家可归。

我们无法抗拒灾难的发生,但需要从灾难的悸痛之中寻找启示,学会思考,思考如何与灾难保持距离,思考如何有效应对灾难——从无情的灾难中找到内在的力量,走出一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道……

日本大劫难警示人们:自然灾害愈加呈现严重性、复合性、国际性的特征。如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侵扰,是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严肃而紧迫课题。

3月11日下午,宫城县南三陆町。62岁的店老板山内正文正独自在海边自家的鲜鱼店里照顾生意,突然,脚下的土地剧烈地晃动起来。山内心中一紧——地震了,而且是大地震!两天前,附近刚发生过一次里氏7.3级地震,震感远不如这一次。

剧烈的摇晃停下来后,山内跑出店外,想查看房屋情况。这时耳边响起了镇上广播声音“海啸来了,大家赶紧逃生,赶紧避难!”

山内跳上汽车,一边给家人打电话,一边驶向附近的小山,山顶的志津川中学是当地的避难所。十几分钟后,山内和家人在山顶相聚,回头向山下望去,顿时被山下的一幕惊呆了:大约20米高的黑色巨浪怒吼着如脱缰野马冲向陆地,那是真正的“排山倒海”,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店铺消失在那黑浪里,海啸过后,什么都没了。

害怕到想不起害怕,山内甚至没有注意到什么时候桃花瓣大的雪片飘落下来。此刻,他的心情比天还要更加阴沉。在海边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过各种大风大浪,但从来没有想到他熟悉的大海竟然如此暴虐。

这天晚上,山内一家和其他灾民一起栖身在志津川中学避难所。在那里,山内才了解到发生在下午的地震震级为里氏9.0级,强震发端于宫城县牡鹿半岛东南130公里海域。地震引发的海啸,几乎将日本东北沿岸夷为平地。

为节省电力,避难所没有使用供暖设备,所有人都在初春的寒夜中煎熬着,黑夜中,有人在哭泣,他知道哭泣者在海啸中失去了亲人。

灾难虽已来临,生活总要继续。第二天上午,山内打起精神,在避难所前摆起摊,免费给大伙做点炸鱼。10点多钟,电视新闻中紧急发布消息:政府确认280公里外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海啸冲进福岛第一核电站,摧毁了作为备用电源的柴油发电机。地震后立即自动关闭的核反应堆因没有电力供应而无法冷却,温度和压力在不断升高。

眼睛盯着电视,山内脑子里一片空白……

12日15时30分,1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几乎全日本的观众都从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NHK)的转播中看到了1号机组所在建筑物升起白烟,发出轰隆声,混凝土建筑被炸得只剩金属框架的画面。

此后,这座核电站6座反应堆中的其他3座相继发生问题:氢气爆炸、放射性物质外泄、乏燃料池缺水、核燃料棒堆芯熔毁……

再后来,日本民众发现自己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品不再“洁净”:群马县的空中飞尘中检测到放射性碘和铯,东京的自来水中检测出放射性元素,福岛的牛奶和菠菜放射性元素超标……虽然这些放射性元素剂量尚不足以对人的生理产生危害,却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

世界上曾有过比这一次更强烈的地震,曾有过同样致命的海啸,也曾有过更甚于此次的核灾难,但以往的灾难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三种不同性质的灾难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复杂的灾情不断叠加,灾难的效应成倍放大。

地震,本是日本防灾抗灾的重点。可以说,在应对地震方面,日本政府有充分物质准备,国民有充分心理准备。然而接踵而至的大海啸、核泄漏,一个个破坏性更强,一个个防不胜防,连环打击令日本政府有些措手不及,令国民难以保持冷静从容。

灾难的阴影逐风顺水,一波接一波袭来,怵目惊心,让世界的目光无法从太平洋西岸的这个岛国移开。

山内不知道,他在地动山摇的恐惧中挣扎时,地震掀起的海啸,波及环太平洋53个国家和地区。核泄漏发生后,美国西海岸的空气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就是刮过整个太平洋的西风从日本带来的。

海水把陆地连在一起,海风让空气总要处在流动之中。灾难的性质决定,有时候,人们无法把灾难控制在一城一地。灾难不断跨越国界,不单向一国一族,更是向全人类频频示警。

近些年来,从印度洋海啸到汶川地震,从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到巴基斯坦水灾、俄罗斯森林大火,密集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造成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不断地伤痛着人们的记忆。可以预见,日本大灾将以其严重性、复合性、国际性,长久地留存在人类的伤痛记忆中。

面对巨大的复合型灾难,人们该如何有效应对?面对灾难可能跨越国界的蔓延,世界该如何协调协作?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日本大劫难把一个巨大的课题摆在了世人面前。

日本大劫难警示人们:预防灾害,必须重视灾害的连锁反应,作出更加科学、更具战略眼光的安排;救援抗灾,必须考虑灾害超出国界的特点,建立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国际协调机制。

每次灾难,都有可能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每次血与泪的付出,注定要让人类痛定思痛,奋然前行。

此次日本大地震的震级远高于阪神地震,但6000余名遇难者多死于建筑物倒塌的惨剧并没有重演。

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剧烈的地质变动,让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震之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达1000次之多。

多年来,日本建立了一个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主、分为五大类的法律体系,各种分门别类的配套法规加在一起有上百部。此外,在中央与地方救灾机制、防灾救灾的网络机制(包括报警、无线通信等)、防灾日常演练机制等建设方面,日本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16年前发生导致65万座建筑物受损的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已先后3次修订《建筑基准法》,并对全国所有道路、桥梁和住宅都进行检验和加固。

然而,地震引发的浪高十几米、甚至二十几米的海啸,轻而易举地冲破了日本减灾的防线,吞噬了近万条鲜活的生命。地震和海啸衍生而出的核泄漏,让世界为之意外,为之震惊。

汹涌的海啸,越过岩手县釜石市号称世界最大最深的防波堤,宫古市田边地区高达10米的防波堤被海啸摧毁。不少相信抗震房功能的市民,在自己的家里躲过了地震的袭击,却被无情的海啸卷走……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万天丰分析说,二战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许多工业设施集中在了东海岸,就在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填海造地后修建的防波堤比较矮,普遍只有3至5米高,对抵御这次海啸作用有限,以致损失惨重。

防灾意识超强、防灾预案完备、防灾机制成熟、防灾资源充足,这是外界对日本的普遍评价。但此次日本大劫难,却打开了防波堤的缺口,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此次日本劫难,绝大多数民众丧生于次生的海啸之中,而不是原发的地震灾害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万天丰说。

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的特点。地震引发猛烈的海啸,洪水生成横暴的泥石流,干旱造就漫漫的沙地……连锁反应的灾害中,常常是次生的灾害更加可怕。这迫使人类更加深入把握灾害的脾性,在预防灾害时作出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具战略眼光的安排。

“日本的灾难警示人类,千万不要相信固若金汤的神话,要保持忧患意识。预防灾害,应该当作发展的重要前提,宁可超前一些。就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突出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要求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统筹系统安排防灾减灾的工作。既要考虑当地主要灾害,又要重视次生灾害。比如在地震、洪水多发的山区,必须考虑防治泥石流和滑坡。这是安全发展的要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地震尚未平息,海啸没有退去,核泄漏的阴云又腾空而起。全世界都在屏息关注,纷纷伸出援手。日本大劫难发生以来,无论是灾害影响还是灾害救援,都超越了国界。

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日本天皇,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随后,又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地震遇难者,表达诚挚慰问。温家宝总理也向日本首相致电表示慰问。中国在第一时间向日本派出国际救援队。此外,中国政府还向日本提供了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和2万吨燃油。

3月10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一天,中国云南盈江发生了中等强度地震。3月15日,盈江县广场前傣族小朋友金小海用稚嫩的笔触在一张橙色的便利贴上写下这样的祝福:“希望盈江和日本的小朋友手拉手,都能充满笑容地挺过去!”然后,把它轻轻贴在受灾群众安置点的祈福板上。

中国小朋友的童声道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们同住地球村,灾难面前都是“地球人”。

重灾区之一的大船渡市,中国救援队与美国、英国救援队分区搜索,在经过搜索的建筑上都会做好标记。据不完全统计,震后总计有128个国家和地区、33个国际组织向日本提供了援助。12支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队、600多名各国搜救、医疗、核防护专家辗转奔波在日本灾区。

但是,在国际救援的协调机制上尚存欠缺,日本《产经新闻》曾撰文指出,仅就救援队而言,在区域划分、与日本相关部门的对接、译员的配备等方面,就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6年前,在日本神户,世界首次减灾会议就通过了《兵库行动框架》,会议提出在联合国主导下逐步建立全球海啸预警机制、建立全球灾害预警网络、加强国际救援行动协调等一系列主张。

日本大劫难告诉我们,灾害无国界。国际社会应当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协调下,建立更加机制化的防灾与救援体系,在灾害预警、信息共享、科技研发和抗灾救灾等方面进行更加务实的合作。

[/td][/tr]
[/table][/td][/tr]
[/table]
日本大劫难警示人们:既要利用核能造福人类,也要高度重视和确保核安全。科学而安全地利用核能,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型直升运输机颤颤悠悠从空中抛洒下几百米长的水柱;地面白色的核电站建筑冒出滚滚浓烟升腾翻滚扑向空中;闪烁的警灯伴着刺耳的鸣笛令人心悸……

这是一幅日本竭力化解福岛核危机的画面,或许会将长久留在人们记忆之中,引发对利用核能的深深思考。

地震撕裂的地面,可以在几个月内填平;海啸吞没的城镇,可以在几年内重建;而福岛核危机一旦扩大升级,带来的伤害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承受,去抚平。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强辐射物质喷涌而出,前后近10万人丧生,数百万人因辐射影响健康,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恢复生机需待800年以后。切尔诺贝利及其周围地区成为一片“鬼域”。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受石油危机的影响,核电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高速发展的阶段。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阴霾,又让核电发展陷入低谷。21世纪以来,随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核能重新受到青睐。

面对能源危机与核能安全的双重拷问,人们就是这样在纠结中艰难地寻找着可持续发展之路。

迄今为止全球在运行的核反应堆有400多座。美国目前有104个核电机组,是全球核电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法国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电力的比例接近80%。全球共有60多个国家考虑发展核能发电,预计到2030年将有10个至25个国家首建核电站,全球运行核电站将可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约300座。

日本核泄漏再一次提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重新提出的命题。德国政府已宣布关闭7座核电站,并对所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瑞士决定停建新的核电站;委内瑞拉政府亦表示谨慎对待核电站建设……核电的发展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核电站的面世,是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一个重大成果。当今地球村中,化石能源日益枯竭,作为清洁能源的核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说:“核能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具有清洁、发电效率高、占地少、容量大、不受气候干扰等优点。”法国工业和能源部长埃里克·贝松更是明确表示:“在21世纪,世界不可能离开核能。”

但是,福岛核电站为世界各地核电站建设敲响了安全警钟。“一个地方的核事故就是任何地方的核事故,”中国核学会顾问俞卓平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会对日本造成多大的伤害,今天尚难预料。但它形成的冲击波,已让整个世界绷紧了神经。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将安全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已建、在建和将建核电站都需要吸取福岛核电站的前车之鉴,从选址到结构设计乃至工作人员操作程序,在安全保障上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一旦出现问题后的一切准备。

人们注意到,中国政府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人类没有因为飞机失事而停止飞行,没有因为航天飞机爆炸而放弃探索太空,人类也不会因为核泄漏而停止利用核能。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人类在核能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趋利避害能力必将逐步提高,核能也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日本大劫难警示人们:巨大的灾难影响经济,牵动全球。在应对自然灾难的同时,应分散风险、协调政策,建立全球性的经济“防波大堤”。

——日股暴跌!3月15日,恐慌情绪蔓延笼罩震后的日本股市。大盘午后跳水,盘中跌幅深达14%,市值蒸发约5000亿美元。

——日元突进!3月17日,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升至二战结束以来最高水平。投机力量推波助澜,日元意外强势!这引发2000年9月以来,西方国家对外汇市场的首次大规模联合干预。

——3月21日,世界银行东亚首席经济学家维克拉姆·尼赫鲁预测:日本地震损失预计在1230亿至2350亿美元之间。穆迪公司的马克·赞迪发出警告:“日本经济面临再次衰退风险”。

……

日本,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地震、海啸、核辐射三重灾难,已经从市场、产业和宏观经济层面掀起滔天巨浪。

人们更为担心的是,日本经济的震波,会否让刚刚从国际金融危机谷底爬升的世界经济再添变数?

日本灾情除了冲击市场,还对全球实体产业供应链产生明显压力。全球IT、消费电子、汽车、特种制造等行业的供应都在承受这一重大而突发的“压力测试”。

受灾最严重的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分布着汽车、石化和半导体等重要产业的工厂,由于推崇低库存的“准时制”生产管理模式,备用体系建设不足,因而灾后陷入困局。日本汽车、电子等主要产业出现大面积生产停滞,丰田、本田等主要车厂先后宣布停产数日,索尼也一度关闭数家工厂。

依赖日本产品供应的部分跨国企业受到冲击。根据行业权威机构调查,在普通半导体市场上,日本产品可以在韩国、中国台湾或者大陆迅速找到“替代”,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广泛使用的超小超薄型闪存芯片,以及连接芯片与主板的特种树脂等关键产品和材料,仍面临“断炊”。

以苹果公司日前在美国首发的iPad2为例,其闪存组件三分之一来自日本东芝公司,电池管理芯片组件大部分来自日本精工公司,通信组件则来自日本村田制作所。正因如此,日本灾情发生后,iPad2交货将推迟的消息此起彼伏,苹果市值一度缩水200亿美元。

日本大劫难引发的经济震波告诉我们,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包括稳定资金供给、整固市场心理在内的一整套大灾预案对于资本市场深广、国际联动密切的重要经济体而言不可或缺。全球各国政府的政策协调、齐心合力是关键时刻抵御市场风浪的最后一道“防波大堤”。

当日元与美元汇价出现异常波动时,七国集团联手干预外汇市场,3月18日起在各自外汇市场采取卖出日元、买入美元的操作。当天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汇率下跌2日元以上。欧美应日本要求,一改对干预外汇市场惯常持有的谨慎姿态,宣布联手干预汇市,主要是出于担心日元进一步升值给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日本大劫难引发的经济震波告诉我们,经济布局要更多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中断经济的链条,如何从空间上更合理地布局产业,至关重要。

今日之世界都在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安全发展。没有对风险的充分认识,没有对风险的预防和分散,安全难得,持续难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同时,也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这既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日本灾情牵动全球人心,经济影响更牵连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脉络。随着灾情渐平,重建之路也值得人们关注。

回顾历史,日本过去曾成功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创痛中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说,由于阪神大地震的重建带动需求,灾后两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达到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样,美国也曾在“卡特里娜”飓风的冲击下,危中寻机,走出经济低迷。

目前很多机构都预测,此次大劫难对于日本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灾难损灭的是存量经济,而重建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和需求增量。或许日本经此一劫,扩大就业,刺激增长,得以摆脱有效需求长期不足的桎梏。

《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已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场灾难有没有可能结出美好的果实?”我们心怀祝愿,拭目以待。

日本大劫难启示人们:面对大自然,长存敬畏之心;面对自然灾害,力戒轻慢之念。人类不断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灾难相伴前行,变得更加聪慧、自信。

震后的海滩,显得比往日多一份孤寂。虽然余震不断,山内先生这几日,仍然愿意踏过满地的瓦砾,到海边来走一走。

南三陆町的主体区域位于日本宫城县东部一海边盆地内,这种地形使得海啸的破坏力迅速放大,这里因此成为此次地震海啸灾难中伤亡最惨重的地区之一。海啸袭来时,这里的海浪最大高度超过20米,很多沿海的小村落被完全卷走了。

看着这曾经的家园,巨浪推土机一般将他的店铺推倒的场景仍在他面前晃动着,挥之不去。他知道,此次地震海啸会使大多数人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这次惨痛的教训也让他们无法再对自然灾难放松一点警惕。

惊魂,甫定;恸中,思痛。这是日本人正在做的事,又何尝不是其他地球人曾经或正在或将要做的事呢?

人们怎会忘记这样的惨痛: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尼西亚海啸,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汶川地震,数万人瞬间被夺去了生命;2010年的海地地震,30多万人丧生……悲剧竟然如此相似,令人类猝不及防,脆弱无助。

在我们的地球上,因为飓风、洪水、干旱、地震引发的人道灾难一年比一年多,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本世纪结束的时候,全球每年因大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850亿美元,而这还不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它只会让各种极端灾难更频繁、更严重。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改造自然和迎接自然不断挑战的曲折历史。从工业革命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促成全球一体化,到如今原子能、生物技术的应用,人类文明正在向一个新的高度去攀越。然而,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人类纵使有天堑变通途的力量,灾难面前我们仍需对自身加以重新审视。

灾难面前,或许我们能够思索更多的便是“拯救”和“珍惜”。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存在人类所无力控制驾驭的自然灾害,仍然存在智慧锋芒伤及人类自身的风险;人类也一直在为着自身发展的失衡与不讲科学,为着有意无意的自满自大、疏忽怠慢以及认识上的种种局限和无知,不时承受自然母亲的惩罚。但诚可宝贵的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绝不会就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相反,几乎每一次遭遇劫难,都能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而有效减少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

人类的生存史,从来就是一部与灾难相伴、向灾难学习、在灾难的悸痛中思考和进步的忧患史。人类,大自然的长子,正因勇敢面对风险,努力减少风险,得以历万千劫难而生生不息。

相信日本大劫难,也一定不会成为例外。(完)(执笔记者:赵承、陈贽;参与记者:田帆、徐剑梅、徐海静、潘治、谢鹏、蓝建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2 1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