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黄小希)“十一五”期间,中国投入总经费约34亿元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凝聚起一支近万人的科研队伍,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等目标,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产品。
其中,成人艾滋病一线治疗方案付诸实施,副作用显著降低,费用仅为进口药物方案的十二分之一;60微克的高剂量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一针注射的效果可达80%以上,可用于流动人口乙肝的控制,有望大幅降低乙肝的新发感染率;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疫苗“乙克”已在2010年底完成符合国际规范的Ⅲ期临床试验。
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艾滋病上升的迅猛势头得到了充分遏制,2010年底前将感染者控制在150万人的目标已经实现。
在结核病防治方面,根据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66/10万,较2000年的169/10万下降60%以上。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还推动了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能力的显著增强。日前,中国首次在世界上证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这一发现,确定了在中国部分地区所发生“蜱咬病”的元凶。
“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中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表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