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刘芳
喀麦隆、中非和乍得三国的文化界代表近日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召开会议指出,非洲国家大量文物长年流失海外,如今文物走私现象依然严重,有关国家应在国际社会支持下采取切实有效的索还文物、打击走私等行动。
喀麦隆文化部研究员艾蒂安·帝厄德姆告诉新华社记者,在喀麦隆赢得独立前,喀麦隆各地有大量文物非法出境,至今仍是西方国家文物贩子或收藏家牟利的目标。他举例说,1966年国际文物市场出现一尊喀麦隆西部邦瓦部族的雕像,当时以29万美元价格售出。经查证,这尊雕像是1897年被盗出喀麦隆的。1990年雕像再度转手,售价达310万美元。
帝厄德姆说,如今随着非洲文物在国际市场行情看涨,喀麦隆境内私挖古迹、盗窃博物馆、走私文物等犯罪行为有增无减。由于民众缺乏文物知识、政府管理不力,国家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据乍得国家博物馆馆长萨拉杜蒙盖·亚马吉塔介绍,自公元前6世纪起,就有萨奥人聚居在当今乍得、尼日利亚、尼日尔一带。萨奥文化曾是非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殖民时代,大量萨奥文物流失海外,成为欧美博物馆非洲馆藏品,为西方世界的非洲文化研究提供素材。
如今,乍得多地留有萨奥文化古迹。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乍得也建成了一些萨奥文化博物馆。但亚马吉塔指出,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博物馆所在区域民众生活条件恶劣,且对文物价值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侨居乍得的外籍人员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当地文物被私挖并以极低价格出售、馆藏文物被盗售的现象十分普遍。
中非共和国国家博物馆馆长阿尔贝蒂娜·瓦布阿也指出,该馆藏品频繁失窃。中非国家博物馆收藏了4000多件文物,以及200多份用于保存视听文化遗产(口述寓言、民谣和舞蹈等)的音像资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文物保护行动计划组专家、马里国家博物馆馆长萨米埃尔·西迪贝说,昔日殖民者在非洲大肆掠夺,造成非洲文化遗产大规模流失。如今非洲文物多在欧美,这一事实令人遗憾。值得庆幸的是,非洲国家索还流失文物不乏成功先例。如今,非洲国家政府应学会利用国际公约和国际法,提出目标明确的索还诉求,重点针对那些对国家文化与历史延续性、完整性来说不可缺失的国宝级文物。
西迪贝同时说,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如今已有26个非洲国家签署这一公约。国际刑警正在建立被盗文物数据库。失窃国家可以申报,并要求协助寻找和归还。非洲国家应尽快建立各级别文物台账及失窃文物清单,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特别指出,非洲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的保护文物、打击走私的法律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因为如果一国一方面要求索还非法出境的文物,另一方面又听任其文物非法出境,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保护文物的意愿和行动力的评价将会大打折扣。(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