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吴晓颖)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7日在成都召开。部分参会中外专家认为,四川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地“克隆”、原状恢复,而是处处体现出提档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四川模式”。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上,包括中国、美国、日本等在内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东日本大地震与日本经济”和“日本对外经济战略与循环经济战略”三个专题展开讨论。
国内一些学者、专家则对中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了系统性总结,解读了四川为何能在短暂的三年时间里实现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三重奇迹。
“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可概括为‘发展型重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友苏提出,四川在震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在废墟残垣上创造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家园建设全方位跨越发展的奇迹。
四川灾后重建最突出的特点是走出了一条“恢复与发展相融合”同步重建的新型道路,在重建中完成更高水平的建设,实现更高起点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王洛林认为,与国外诸多地震灾害相比,中国在自然灾害管理中实施的“举国体制”及灾后重建的对口援建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完)
|